魔情小说网 www.mqxs.cc,最快更新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一个星期后,林子轩把工作室写的稿子收上来审阅。
他给了这些人第一集的设定,大概能写上十万字左右,不过这些人只写了八万字不到。
林子轩原本以为是他们的写作水平不行,不懂得拖剧情和灌水,这可是网文的两大法宝。
但他看了以后才知道,这些人完全理解什么是灌水,环境描写是一段一段的,甚至一张桌子都要写上一大段,大量的对话充斥其间,让人觉得好像是在唠家常一样。
可就算是这样,还是没有凑够十万字。
林子轩看了一会就找到了原因。
原因是这个时代的文人文笔太好了,不会后世那种大白话的叙述方式,就算是啰嗦,也啰嗦的很有文采。
这让林子轩非常汗颜,如果是他写这类小说,一定是通篇的大白话,一个意思翻来覆去的说,唯恐读者不明白。
这就难怪一些文人攻击他的小说没有文采了。
看来找这些人代写算是找对了,他们写出来的小说才真正符合这个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唯一的瑕疵是这些人∴,的写作风格不够统一,看起来更像是拼凑出来的小说。
这也是代写小说的一大特点,由于代写的人经常替换,导致前后文风不尽相同,很容易被读者发觉,应该找人审核一下,尽量统一风格。
不过通俗小说说到底就是消遣娱乐,只要情节吸引人,其他缺陷可以忽略。
总体来说,林子轩比较满意,便让平禁亚继续这种经营模式,培养一个写手团出来。
平禁亚不由得意气风发,有了这批写手每日提供的稿子,他终于能把《通俗小说周报》改成《通俗小说日报》了,这是万象书局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这些小说将来还会出版发行,这又是一笔收入。
这些作者也不局限于写小说,还可以写小品文和杂文,必要时还能参与论战,这是万象书局的后备力量。
他似乎看到了一家大型出版社正在向他招手,而他正是这家出版社的领军人物。
这个时候,他下意识的忽略了林子轩的存在。
经过这件事情后,林子轩开始了发散思维,这种写作模式不必局限于中国,还可以写外国小说,而且是大批量的写作。
他脑海里有不少只知道大概情节,却没看过原著的小说。
比如《超人》和《变形金刚》之类的故事,他看过电影和美剧,如果写下设定和大纲,找一批精通英文的作者写这类小说,会不会在美国获得成功呢?
反正只是通俗小说,不是那种需要精雕细琢的文艺小说。
想想还真有这个可能,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这些小说倾销到美国去,在赚钱的同时,也能影响到美国的文化。
如果以后好莱坞要拍摄这类电影,就要问问林子轩同不同意了。
这样类推下去,日本的小说和漫画,苏联的小说,英国的小说……
林子轩可以向全世界倾销文化产品。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而已,想要实现需要极其庞大的工程。
首先,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精通英文的人并不多,他们可以找到很有前途的工作,为什么要帮你代写小说呢?
比如周瘦绢就精通英文,可他是《自由谈》的主编,不可能帮你写《超人》这类小说。
其次,这些小说能不能获得成功还是未知数。
毕竟时代不同,人们对阅读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后世畅销的小说放在这个时代可能会扑街,所以要慎重的选择。
最后,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是林子轩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他需要一个能够长期合作的团队。
虽然有着诸多困难,但对于穿越者来说,没有挑战的人生太过无趣了。
林子轩准备在上海做一个实验,上海的租界内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说是一个联合国都不为过,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只要摸清楚他们的阅读习惯,就能知道什么小说会在他们的国家畅销。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俄国人。
来上海的俄国人都是逃难来的,你要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种推崇苏联革命的小说,一定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林子轩想首先拿日本人做实验,日本对中国倾销商品,林子轩就把文化反倾销过去。
1915年,公共租界内的日本人已达到7169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纺织业大规模投资上海。
1923年,上海到长崎定期航线开设,公共租界内的日本侨民继续增加,达到了2万人以上,而且平均每天都要增加5名日本商人。
如今的虹口区,已经成为日本人的社区。
日本人在虹口建立学校,用日语教学,教导日本礼仪,建立银行和医院,采用日元进行交易,可以说,虹口已经和日本国内没什么两样了。
只要小说和漫画在虹口区的日本人里受欢迎,就能卖到日本本土去。
林子轩和日本人的关系不好,而且中国小说想要进入日本并不容易。
他要找一位日本人作为中间人,利用这个中间人把小说倾销出去,赚取日本人的钱财。
他想到了一位日本人,此人叫做内山丸造。
林子轩知道内山丸造,是从后世鲁讯的文集里看到的。
何况,他在上学的时候也学过阿累的《一面》,那是一篇课文,讲了作者1932年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讯的情景。
1934年5月,上海的小报《社会新闻》在第七卷第十六期刊登了一篇短文《内山丸造底秘密》,其中写了内山丸造是日本小特务的事情,每月领取两百块薪水。
还污蔑说和内山丸造交好的鲁讯也是日本特务。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小报这种程度的攻击是正常现象。
为此,鲁讯在《伪自由书后记》中进行了驳斥。
即便是在后世,这件事也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大多都是根据那份1935年《社会新闻》的报道进行的加工。
林子轩不管内山丸造的身份如何,他只是想找一位中间人而已。
从后世的资料看,内山丸造也乐于把中国的书籍介绍到日本,对于日本国内的文坛和出版社比较熟悉,是一个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