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情小说网 www.mqxs.cc,最快更新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陆小蔓这些天一直呆在亚特兰大市,和出版社的编辑一起校正《乱世佳人》中出现的人名和地名,以及对美国南方俚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她虽然精通英语,但毕竟没有在美国南方生活过,在翻译的过程中缺少一种美国南方地道的生活气息。
或者说是不接地气。
好在她虚心学习,认真请教,终于完成了《乱世佳人》上部的翻译工作。
看着刚刚印刷出来,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册,陆小蔓有种幸福的感觉。
这是她第一次用心做一件事,很有成就感,特别是在书页上印有她的名字。
作者是林子轩,译者是陆小蔓。
当然不是汉字,而是和林子轩一样,使用的是用林氏汉语拼音方案拼写出来的笔名。
林子轩坚持用这个和《老人与海》一样的笔名。
这也是一种造势,引起波士顿地方法院的法官和陪审团的注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观念,使他们倾向于林子轩。
为了支持林子轩,陆小蔓也这么做了。
她能感≧,受的到这本小说对美国人的影响,在亚特兰大,这家中型的出版社所有人都处在一种自发的狂热之中。
他们对这本小说推崇备至,并在当地的报纸上打出了广告。
“一部展现六十年前那场战争的史诗巨著,一部震撼人心灵的作品。”
“这是一部南方人必看的小说,它触动你的心灵。”
“这是一首南方文明社会毁灭的挽歌,也是奏响新世界重建的号角,本年度最佳小说,你绝对不能错过的文学盛宴。”
“这部小说属于亚特兰大,属于佐治亚州,属于光荣而伟大的南方。”
亚特兰大市的各大报纸上都刊载着类似的广告,整个亚特兰大和佐治亚州都知道有一部描写南北战争的小说就要发售了,似乎很值得一看。
出版社没有对作者信息详加描述,因为如果让读者知道小说的作者是个中国人,会降低美国读者的购买意愿。
和当初彼得逊律师一样,他们会认为一个中国人写美国的内战,你开玩笑吧?
不过出版社很有信心,一切都靠小说的内容说话。
林子轩告诉过他们《乱世佳人》下部的大概情节,只要后面不写崩,这会成为一部美国通俗小说中的杰出。
每一天,林子轩写出来的稿子都会邮寄到亚特兰大,然后由陆小蔓翻译出来。
他准备在离开美国之前写完《乱世佳人》。
终于,在1922年1月18日,《乱世佳人》在亚特兰大市发售,并在同一时间运往美国各地的书商或者大型的书店。
亚特兰大市的民众自然是首先看到小说的人,因为有了前期的宣传,民众较为踊跃。
出版社还给美国各地的著名书评人免费邮寄了小说。
在这个没有网络和电视的时代,书籍和电影是美国民众主要的娱乐方式,所以也催生了书评人和影评人这种职业。
书评人大多是兼职,凭着对书籍的热爱而写评论,和后世职业化的媒体人不同,那些人大多是花钱雇佣的托。
他们在报纸上发表评论,影响民众的消费选择。
比如,《纽约时报》的副刊上就有一个美国畅销书的排行榜,还会每年都进行一次好书评选,这些评选都能对民众造成影响。
作为评判一本书籍好坏的标准,除了书籍的销售量,书评人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特兰大市的书评人都提前得到了《乱世佳人》。
这些人和出版社的关系不错,既然出版社把这本书说的那么好,他们也想先睹为快。
对于美国南方人来说,特别是亚特兰大市的民众,《乱世佳人》是他们完全无法拒绝的小说,这就是一幅他们经历过的历史画卷,就是他们埋在心底深处的记忆。
他们会觉得这就是自己的故事。
亚特兰大市在美国内战中被摧毁,这里的民众在废墟中重建了这座城市。
六十年的时光有时候觉得只是一个瞬间,《乱世佳人》把他们带入了一种集体回忆之中,他们翻看着小说中的情节,互相叙说着家族的往事。
那些幸福的,那些悲伤的,那些纯真的,那些永远无法忘却的…….
整个亚特兰大陷入了怀旧的氛围之中,《乱世佳人》成了他们联系的纽带,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亚特兰大的报纸上长篇累牍的刊载着和《乱世佳人》相关的消息。
书评人评论着这部小说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成就,有些老人回忆着当初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年轻人则被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所吸引。
很多读者强烈要求出版社出版小说的下部,他们迫不及待想知道后面的故事了。
上部小说写到思嘉经历了诸多艰难,终于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刻。
她的家园将被夺走,她将变得穷困潦倒,但这正激发了思嘉内心的坚强和不屈服的精神,她发誓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为此不择手段。
“他在阴暗的客厅里注视威尔,心想他从没见过像思嘉奥哈拉身上所拥有的这种勇敢,她要穿戴着用她母亲的天鹅绒窗帘和公鸡尾毛做的衣帽,动身去征服世界了。”
《乱世佳人》写的是整整一代人的故事,由此刮起了一股旋风,从南方到北方。
在美国北方,在波士顿和纽约,这里的读者没有那么狂热,他们把这部小说当成消遣读物来阅读,也会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
和《老人与海》需要时间发酵不同,《乱世佳人》作为通俗小说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这部描写美国内战的小说在短时间内风靡了美国。
当然,也有北方的书评人认为这部小说美化了南方的奴隶社会,和历史不符。
南方的书评人则据理力争。
南方和北方本来就经常有矛盾,报纸上的论战就此展开,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大型媒体都参与其中。
几天之后,美国媒体就注意到《乱世佳人》的作者和《老人与海》的作者名字是一样的。
这是巧合?还是说他们是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