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江舟谈玄 3

钢指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魔情小说网 www.mqxs.cc,最快更新东晋门阀最新章节!

    1老子

    当1993年我国的考古学家挖掘出来战国时代的《老子》原著时,惊奇的发现我们读了两千年的《老子》,原来是被汉儒篡改以后的版本。由于伪作流传已广,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研究的还是儒家伪本。悲催,还是可笑。

    我们今天学习的《老子》,正是玄学家王弼校对的《老子》

    玄学的世界观是以无为本,以有为末。这是王弼提出的。这是对老子‘有出于无’思想的‘发挥’,不是发展。

    老子崇尚无为,但老子的自然(即世界观)不是以无为本,而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用大白话就是----太玄妙,搞不清楚。有人会说搞不懂也叫一种世界观吗。笔者要说老子的世界观是已知的最精准的世界观。大自然是奇妙的,人类根本不会完全认识大自然。但是有一点又是确定的,人类多认清一点,就会多受益一分。

    《老子》的核心哲学结论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重点不是道法自然,而是推导出“人法自然”。

    “人”指人类,《老子》的核心哲学结论其实是指:人类社会服从自然世界的规律。

    老子又进一步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那反过来就是“万物无以生将恐灭”,指不服从客观规律就只剩下灭亡了。

    说到此,有人会纠结于老子的自然规律和我们今天认识的自然规律不同。其实不管老子认为自然是一阴一阳的,还是变换无常的,还是神秘的,这只是他自己对客观自然的认知。对此不必过分解读。

    玄学崇尚老子,就是崇尚老子的人法自然。但是晋朝人对自然的认知已经变了。老子认为自然玄而又玄,而玄学家认为自然规律是“以无为本”。因此玄学家便认定人要服从以无为本的自然规律。这还是人法自然。因此冯友兰把玄学看做道家的一个分支。

    东晋玄学家孙盛在《老聃非大贤论》中批评老子不仅不是圣人,甚至连“大贤”都不算。孙盛第一个批判点就是“(老子)故冥体之道,未尽自然,运用自不得玄同。”指老子没有看懂自然(规律)。为是么孙盛这样说?其实质是玄学和老子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不同了。同一宗旨的人法自然,却因自然认知变化了,最终结论也不同。

    而今天的人认为自然规律就是客观科学,今天再讲人法自然就是社会服从客观科学。

    因而老子的《道德经》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需顺从客观世界,强调社会观服从世界观。老子是从社会的角度看世界,即从人类的角度看。

    《道德经》最大的贡献就是阐述了客观世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需顺从客观世界,强调社会观服从世界观。所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却能不为而成!

    老子作为东周直属官员,从东周朝廷的利益出发,宣扬小国寡民思想。别管秦国还是齐国,如果只封他们一个城堡,他们什么大事也干不成,周朝不就安稳了。这个思想乍一听还对,可是脱离现实,且不说东周之外还有强国,就说只有一城一地的诸侯,在新农业科技的支持下,在利益的驱使下,也能强大起来。

    但是,道德经把客观世界(道)对人的影响力,阐述的淋漓尽致。道与德,以世界观、社会观来规划这个世界,对后世各种思想潮流产生巨大影响。

    老子曰:是以圣人之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大道废,安有仁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这一句两千年来都被用作批评儒学的话,可是这句是西汉伪造。1993年10月,发现战国竹简,原文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孝德。)

    请读者注意:老子这里讲的全部都是整体的‘民’,是一个集体,也就是人类社会,而不是个体的人!这说明本身老子讨论的是世界观和社会观的关系。

    这时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出道家与儒家最基本的区别。

    道家信奉社会观服从世界观。

    儒家信奉人生观服从社会观。

    黄老道家信奉社会观服从自然,即人类社会服从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是什么?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就是自然科学。不管是建造一条小船还是建造核电站,不遵循客观条件,凭着美好的愿望是要出人命的。乌托邦式的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不能做。

    老子认为社会应服从自然规律,因此否定社会规律。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这里老子否认的不是仁义,而是不认同社会规律。

    把老子的说法解的俗一点,就是讲:这人若不按自然规律办,就只能用“德”来保护自己;这人若是还没有道德,就只能搞人际关系(仁);连仁心都缺失了,就只能靠拜把子(义);不仁又不义,那就得在神明前发个誓了(信)。

    以此反推,你只要是个有德的好人,做事前不用满脑子仁啊,义啊,很自然的就会做好事。服从德,自然有仁义,服从道自然有德。

    在理想状态下,只要按客观的自然规律办事,就可以把社会治理好,可是这个物理实验室中的“理想状态”不存在。社会有自己的规律。

    而儒学信奉个人服从社会规律,儒家总结的社会规律就是儒学的仁义。人必须向社会妥协,我们的父母都有老了,没用的一天,我们也不能因此把他抛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世界的客观规律,却不是社会规律。

    服从自然规律是人类的共性;服从社会规律是人类的个性。

    道与儒,分开看则互抵,并排看则互补。因此中国文化是儒道相溶的,在社会道德“确切”的时代是外儒内道;在社会道德不确切的时代是外道内儒。(今天我国社会正从小农社会转向商业社会,社会道德的细节在变化,文化趋向外道内儒)。

    人本就因该适应自然而又尊重道德。玄学家跳出儒道之外,提炼出“笃道尊儒”,别开生面。

    西方的个人主义是主流,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因此在西方老子比孔子吃香。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约翰高

    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黑格尔

    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总理施罗德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威尔·杜兰

    玄学家对于《老子》并不是完全接受的。他们更多的是接受老子的自然规律之说,不再用“道”的眼光去探索社会,而是以道的眼光去探索人性。用现在人的话讲,就是探索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服从和利用。

    因此我们发现,玄学大家偶尔会对老子有一些微词。玄学家不认同老子的最终的政治结论:小国寡民思想。王弼认为,小国寡民是舍本求末。

    即使在玄学最昌盛时期,老子的地位也没有孔子高,玄学家们还是称孔子为圣人。在必须要把孔子拉进玄学圈时,甚至批评老子对道是一知半解,所以才嚷嚷个不停。(这是一个著名的典故,他代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在以后我们遇到的时候再细讲这个典故。)

    2庄子

    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不仅崇尚老子,更崇尚庄子。玄学家把庄子提拔到仅次于孔子的“亚圣”的位置,而玄学家大多只认可老子为“大贤”。上面说到孙盛甚至品老子为“中贤”。玄学的崇本是庄而不是老,因为庄子才是探讨人性的。

    庄子率先提出“天与人一也”。庄子这里的“天”不是儒家的天道,而是《老子》中所说的天道自然。他认为人本身是自然中的一份子,应该也符合自然规律,这自然规律就是牛马不用人喂;也能活得很强壮,草木不用人浇水,也能长的很茂盛。人也是自然的产物,要顺应自然。

    老子探讨社会服从自然规律。庄子承认《老子》的道,但他探索人的个体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庄子从人性论(个人)视角出发,只研究客观世界对(个体)人的影响,讨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强调人性顺从自然,则逍遥,忘我。

    《庄子》在先秦历史上,无门无派,游离于各派之外。在魏晋以前,也很少有人提及此书,即使有个别提及的,也是由于《庄子》这本书文采出众,个别语段被引用在别人的文章里。道家一直以黄老为主,并不重视《庄子》。

    庄子是一个富有的人,司马迁记载他,写书超过十万字,古代一份竹简就能打个一二百字,一本书就得用牛车拉,而其出十万字的书得需要多少名工匠为其制书简,得多少个高级工匠为其刻字。古代刻字的高级工匠可跟今天刻石碑的人不同,古代圣人是不写一字的,只用嘴说,由这些工匠刻在竹简上。所以这些工匠都是认字的,甚至我认为这些人都是非嫡系的贵族后代。

    庄子主讲人性论,是中国自由思想的先驱。而他的书只有在类似于他的这种高端阶级人群的大批涌现时,才会被认可。所以,直到魏晋以后,庄子才被已经成熟的士族阶级所重视。也是在这一时期,《庄子注》才开始流行,表明学士开始关注他了。

    前面说过《老子》书中所写到的‘人’,全部都是民,而不是个体的‘人’。这说明本身老子讨论的是世界观和社会观的关系。而庄子所论全都是“人”。

    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不仅崇尚老子,更崇尚庄子,就是因为庄子从人性论出发,只研究客观世界对‘人’这个个体的影响,讨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强调人性顺从自然,则逍遥,忘我。

    《庄子·杂篇·让王》在许多人看来是最荒诞的一篇。本篇开篇就说道,尧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让我来做天子那还是可以的,不过我正患有很深很顽固的病症,正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空闲时间来治天下!

    舜要让天下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患有很深很顽固的病症,正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多余时间来治理天下!

    舜又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说,我处在宇宙之中,冬天披柔软的皮毛,夏天穿细细的葛布。春天耕地下种,形躯能够承受这样的劳作;秋天收割贮藏自身完全能够满足给养。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太阳下山了,就返家安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够领受,我又哪里用得着去统治天下呢可悲啊。”

    不管是支父还是支伯,他们都不会是普通的人,应该本身就是高级的部落酋长。

    如果上天对一群亿万富翁说,如果让你选择当一年的皇帝,还是再活30年。如果这些亿万富翁脑子不进水,他一定不会去做皇帝。而如果找来一百个乞丐,问他们是做一年的皇帝就死,还是继续这样再活三十年?可能会有一部分人站出来选择做一年的皇帝。

    有人说,庄子重视生命,享受生活,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后盾的。对于富有的,有物质基础做后盾的人来说,安安稳稳多活一日,就是在天堂中多呆一日。重视生命,享受生活。

    这是我们没有理解庄子,庄子探索的是人性的本质。不要说他的逍遥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比如一个人即使懒惰到极点,把他扔到孤岛上,他也会勤奋的找寻食物;一个人即使勤快的极点,衣来张口,饭来张口,想之即来,他也会表现出懒惰的一面。

    庄子探索的是人性的本质。因此追求任何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抛开一切的客观压力,理想化的看事物。假使我们只关注人性的本身,人性是追求逍遥,自由的。

    庄子的言论听起来匪夷所思,其实是因为大众没有达到他那个境界。

    古老的自由学说听起来甚至有些荒诞,但其实就像仁爱、正义,甚至团结。这些学说在起源的时候,都是非常幼稚的。在远古文明中,部族‘团结’甚至靠巫师装神弄鬼来获得。但随着人们的认知水平的提高,自由学说变得异常光辉璀璨,就像一团胶泥却能变成精美的瓷器。

    魏晋,士族崛起,成为主要‘团体’。玄学也是讨论人生观和自然的关系,因此玄学更加推崇庄子。庄子的逍遥游是人性与世界观关系的代表作。

    庄子重视生命,享受生活。不得不说,自由派,西方叫个人主义,在人生观上推崇自由有其精彩之处。自由这个观念应被儒学人生观所包容。

    玄学家将《老子》和《庄子》并举,以老解庄,以无为本,开启了中国古代的自由学说。当然还很不完善。

    由于小农的壮大,贵族阶级的消失,他也没有独立发张下去。但玄学对儒、佛产生巨大影响。当人们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脱离温饱时,重视生命,享受生活必然会受到关注。儒佛都不得不重视《庄子》。

    朱熹说佛学有很多重要观点抄袭《庄子》,甚至陈寅恪也说:“佛学采用周易,老庄之义,以助成其说”。

    其实,佛学原本就有自己的东西,抄袭谈不上,但是确实借鉴很大。佛学进入中国,开始的宗旨是苦禅,释迦摩尼说:“众生皆苦”。和尚说,老老实实吃苦吧,死后带你们去西方极乐世界。

    后来从玄学中提炼出“佛性、顿悟”,令其彰显出一丝超尘脱俗。甚至连一些重要的佛教教义都是玄学家写的。桓温后期有一个重要的谋士叫郗超。他写了著名的《奉法要》。《奉法要》是中国佛教义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他提倡用佛教五戒“检形”,用十善“防心”,认为善恶有报,天堂地狱,均系乎心,强调人们必须“慎独于心,防微虑始”,把本已突出超脱的人生哲学,解释成了一种治心从善的道德学说,将佛教的道德作用提到了首位。

    儒学家们认为佛学抄袭玄学,是因为他们没有看懂玄学和宗教的关系。玄学和佛学的关系等同于儒与道的关系,既有外在的矛盾又有内在的互补。这一点也是本书在佛教出场之后重点探讨的内容。小农社会出身的儒学家们对这个现象不会有认知能力,包括陈寅格在内。

    庄子对儒学也有很深的影响,早期的儒学更加注重人生修为,唐宋之后,吸收庄子关于人性的研究,加重了人性修养的内容。

    老子探索社会服从自然规律,即社会观服从世界观。

    庄子探索个人服从自然规律,即人生观服从世界观。

    庄子的理论是“个人”服从老子的“道”。《庄子》是玄学的核心,体现了对人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