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六国论

尹三问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魔情小说网 www.mqxs.cc,最快更新宋扬天下最新章节!

    无题!

    这就是欧阳修所出的考题!

    想写什么都行,范围那是相当的宽泛,只需要上交一篇文章即可。

    仔细想想,好像很有道理,前来应考的子弟水平参差不齐,命题还真不好办。从什么《尚书》《国语》里随便选一段,可能很多人都没看过,全然不知来历含义,那岂非尴尬了?

    倒不如不设题目,每个人可以写自己最擅长的文章,能够体现出每个人的学问水平和文才,十分直观。

    大部分考生听到欧阳修这么说,顿时轻松了不少,一个个都开始低头奋笔疾书,将近期练过,或是东拼西凑的文字誊写在卷纸上。

    无题,这样的考题已经足够简单,但薛纵有些不知所措,该写什么呢?

    对经史子集毫无感觉,至于宋代文学……总不能填几首词上去吧?貌似这年头词还难登大雅之堂,柳永就是个例子,奉旨填词,被皇帝断了科举的希望,算是大宋读书人的前车之鉴。

    青楼瓦肆里的姐儿们喜欢又如何?除了留下风花雪月,青楼薄幸之名外,有什么实质用处?想想柳永的下场便知,薛纵可不想死后由妓/女集资安葬。

    且不说那么远,单说现在,欧阳修能看得上吗?

    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代文豪,貌似发起什么古文运动,比较欣赏引经据典,论古说今的扎实文章。

    别问薛纵是怎么知道,就在穿越的前两天,一张欧阳修徒弟曾巩的亲笔帖子拍出了天价。薛纵正好在网上看到,并看到些许延伸报道。

    古文,秦汉之古文,而非两晋南北朝那些只求华丽,不求内涵的骈体文。

    如果写一篇古体议论文,必定很对欧阳修的胃口。

    可这样的文章,单凭自己肯定是写不出来的,借鉴倒是可以,只是做文抄公似乎有些不那么光彩……

    罢了,人不无耻枉少年嘛,必要之事,只能厚脸皮一回了。

    感谢中学语文老师,感谢超好的记忆力,薛纵还记得些诗词文章,这会正好能派上用场。

    但写那一篇呢?

    宋朝以前的肯定不行,以后的……八股格式太生硬,也没记住几个,若说最合适的似乎就是还未面世的宋代文章。

    好比苏洵的《六国论》,这位先生如今应该正当盛年,好似还在蜀中老家,只是这篇文章到底诞生与否?“文抄公”要是变成了赤果果的剽窃就不好了。

    仔细想想,貌似苏洵是两个儿子都长大后才出蜀到的东京。算算时间,苏轼、苏辙兄弟如今应该还只是孩童,那么入京少说还有十多年,所以应该是安全的。

    对不住了,苏老泉!

    薛纵随即提笔,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以前的薛纵虽然识字,但估计没怎么练过书法,所以字迹难免有些丑,欧阳公你到时候将就这点看吧!

    文章写完,卷子上交,静候佳音便是,对此薛纵很有信心。

    回家之后,也是这般告诉老祖母的,凭一篇《六国论》考进士估计都够了,入四门馆绝对没问题。

    眼看着四月里,金明池校阅水军的盛会快要临近,硝石制冰之事需当抓紧了……

    ……

    欧阳修前去主持四门馆招考,是临时委任,因他学识出众,曾在馆阁任职。

    如今他的本职事翰林学士,知制诰,所以少不得参议机要,出入宫禁以备皇帝垂询,出谋划策。

    最近一段时间,朝廷最要紧,争议最多的麻烦事无疑是与西夏的和谈。

    西北三战皆败,党项人自是有恃无恐,嚣张狂妄,李元昊的使者完全是狮子大张口。

    竟然提出了银二十万,绢二十万匹,茶十万斤的岁赐要求,说是岁赐,但哪里是赏赐?分明就是被人勒索的岁币。

    大宋每年给辽国已经送去不少岁币,那是澶渊之盟定下的,双方互为兄弟之国,辽国占据幽云十六州,实力雄厚,至少军事实力比大宋略占上风。

    力不如人,花钱买得一时和平,倒也说得过去。

    但西夏不同,党项人自打唐末开始占据西北,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定难军节度使。大宋立国之后也都是一项称臣的,但这些年地盘不断扩大之后,便可开始有些膨胀了。

    当初李继迁割据一方也就罢了,只要仍旧称臣不反,大宋其实一直都睁只眼闭只眼的。

    然五年前,李元昊竟悍然称帝。

    对大宋而言,这无疑是赤果果的叛乱,最后一块遮羞布被彻底撕掉,自然忍无可忍。奈何可惜多次的军事征讨胜少败多,以至于落得如今的地步。

    君主竟然要向一个叛臣贼子支付大笔的钱物,目的是为了买个臣子的名分,买得边疆安定。

    怎么看,都觉得这件事很讽刺。

    但偏偏就发生了,西夏的使者有恃无恐,十分猖狂,在东京城里纵马险些伤人,即便是朝拜皇帝陛下时也多有倨傲。

    在岁赐问题上更是倨傲贪婪,偏生谈判的两府宰相们露出了退让之意。

    晏殊厌战之意表露无遗,章得象垂垂老矣,早已没了雄心锐志,看准了这一点,参知政事贾昌期息事宁人的做法便更加大胆,据说已经有应允之意。

    但以范仲淹和韩琦为首的一些官员们则坚决反对,两府八公和些许近臣为此没少争执。

    皇帝赵祯则始终没有发声,这位官家仁义,明明手握天下至高大权,但在为政方面似有垂拱而治的态度。

    很少会有乾纲独断的时候,所以大宋这些年的风气相对轻松,即便是给西夏岁赐这等大事也没轻易发话。

    不只是默默看着宰相们吵架,欧阳修入宫请见的时候,赵祯也压根没提及此事,只是随口问了问四门馆的事情。

    欧阳修如实回答后,便告退出宫了。大事暂时掺和不上,官家既然问起了四门馆,那阅卷招生自然就不敢懈怠。

    回到锡庆院的时候,多位国子监的博士已经忙活的七七八八,考卷的初次筛选已经基本完成。

    大部分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的卷子直接被淘汰,只要是识字,稍微有点学识文采便有很大机会。

    当然了,最终决定权是属于欧阳修的,卷子怎么着也得他过目,尤其上佳之佳作,其中甚至不乏可以东华门外唱名的好文章。

    欧阳修进门的时候,已经有二十张卷子放在桌上,等候他的审阅。

    算是例行公事吧,欧阳修一张张看起来,到时候这些学生会是四门馆的好苗子,需要重点关照。

    还别说,真有不错的文章,看来考生之中不乏潜质上佳之人,在四门馆着重培养两年,将来会是国之栋梁。

    尤其是看到接下来的一片文章,欧阳修顿时双目放光,完全被吸引。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一口气看完这篇文章,欧阳修只觉心潮澎湃,忍不住击掌拍案,连声高喊道“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