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一个

耳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魔情小说网 www.mqxs.cc,最快更新大隐尘世间最新章节!

    母亲住院的那些日子,姐姐暂时寄宿在大姨家,因为两家离得近,大姨照顾的又周到,母亲也很放心。

    姐姐已经上了小学,走出巷子就可以看到小学大门,也用不着家长接送,虽然当时没有学区房的概念,但在学校附近居住确实十分的方便。

    现如今教育资源紧缺的现状下,尤其体现出学区房的价值几何。

    母亲出院回家,姐姐自然也被接了回来。

    家里没有电视。

    姐姐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就会去隔壁邻居家看电视,有的时候还会带着我一起去。

    86版《西游记》是当时风靡全国的电视剧,没有之一。

    相信80后90后这代人的记忆肯定更加深刻,成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凭借几句打油诗就能很快想起电视剧中的一幕幕精彩的片段:

    破石称王“花果山”,学艺数载“三星洞”;

    浅海偶得“金箍棒”,阴间抹除“生死簿”;

    棍打牌匾“凌霄殿”,脚踢老君“八卦炉”;

    大闹王母“蟠桃会”,佛祖护佑“取经路”。

    ……

    儿时印象当中,那个的飞天遁地、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成为了所有男孩子心中的向往;三打白骨精中“不分是非”的唐僧将孙悟空赶出师门的场景一度造成其人设崩塌,被观众恨之入骨;憨态可掬,好吃懒做,动不动就想要分行李各奔东西的猪八戒;性格耿直,刻板朴实的沙和尚;再加上奇装异服,容貌各异的神仙妖怪,成为了观众们心中永远都难以抹去的记忆。

    曾几何时,《西游记》和《还珠格格》并列成为各大卫视频道暑期循环播放的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

    百看不厌。

    每天晚上一到全家睡觉的时候,姐姐肯定不在家。不用说,肯定是在隔壁邻居家看电视。

    正常情况下,都是母亲去找姐姐回家。很多时候,邻居早已关灯睡觉,唯独姐姐一人坐在小板凳上看电视。

    那时“远亲不如近邻”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邻里之间关系非常和睦,和一家人没什么两样。

    根本不用考虑碍于面子或者人情之类的关系,谁都不会让现如今生活在钢筋水泥铸就的高楼大厦中“邻里不相识,老死不往来”的情况出现,跟别说主动撵一个小女孩回家了。

    而且,只要姐姐在,邻居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从来不锁门,任由姐姐随便享受电视里的美好时光,一方面等姐姐走了之后,才会起身把大门锁上;另一方面,也方便家长过来把孩子接回家。

    母亲当然会在接姐姐回家的时候顺便帮忙把邻居家的门锁上。

    举个典型的邻里关系例子。

    当时好多人家为了看家护院而养狗,一旦有陌生人来访的话,狗就会叫唤的特别凶,起到提醒主人的作用。而相互熟悉的邻里之间互相造访,狗是不会主动叫或者咬人的,因为已经熟悉到了狗都不认为对方是外人、陌生人之流了。

    更有甚者,如我家和发小雷子家的熟悉程度。

    每当我去他家玩的时候,他家的狗狗都会主动上来和我摇尾巴,我还能亲密的逗一逗它。偶尔还能帮忙看着狗狗不让它吼别的陌生人。

    最担心的事情是晚上父亲去找姐姐回家。

    只要是父亲去找,姐姐肯定会挨一顿毒打。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讲,当真是“一言不合”便动手,准确的说是“凡有忤逆”便动手。

    家庭暴力对姐姐来说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家常便饭”。

    姐姐的性格随父亲,执拗、倔强。

    父亲越打她,她越反抗,而且打得越凶,反抗越激烈,最终导致她挨的打也越发严重,貌似一个无限循环。

    “两天一小揍,三天一大揍”是很平常的事,周末休息闲来无事的时候,也会揍上两三回,让整日无聊的父亲打发一下休闲时光,丰富一下业余生活。

    不言而喻,姐姐顺理成章的“光荣”继承了母亲被家暴的角色,不折不扣的成为了母亲的替代品。

    有人会质疑,父亲打孩子天经地义,孩子不懂事,顺着来不就行了吗?不至于挨那么多揍吧,说的是不有点夸张?虎毒还不食子呢!

    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张,父亲本就是一个具有暴力倾向的人,再加上重男轻女思想极其根深蒂固,而母亲的遭遇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姐姐除了性格淘气以外,维护母亲,更是她在懂事以后经常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时候我也在想,如果《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女主梅湘南没有逃出安嘉和的魔掌,和他生儿育女之后,会不会就是父母和姐姐的原型呢?可能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雷同吧!毕竟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可重复的。

    母亲已经和父亲结婚十几年,早已习惯了忍让,习惯了害怕,习惯了恐惧,习惯了父亲的一切,更习惯了这个家的一切,也已经在“浴血奋战”中形成了避免挨打挨骂的应对策略、战力部署和长久战略方针。

    但姐姐不一样,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要发现父亲出现打骂母亲的苗头或者是欺负母亲的苗头的时候,总会“奋不顾身”的挡在前面,不客气的质问父亲:

    “本来就是你的错,你凭什么骂我妈?你以为你是谁?一个大男人怎么这么不讲理人?”

    “喝!小兔崽子!毛都没长齐就敢挑战老子的权威,揍不死你才怪!”接着便惯例性的问候,然后对着姐姐拳打脚踢,一顿巴掌和耳光的待遇,打的手疼的时候要么找一块扫帚疙瘩,要么拿起鸡毛掸子,继续“享受”着他那一份“征服”的快感。

    姐姐犹如生命力顽强的“小强”,一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姿态,嘴里还不停的反击“轰炸”:

    “你打吧,使劲的打!”

    “打死我才好呢!”

    “使劲,再使劲,我一点都不疼!”

    “打死我你还得给我偿命!”

    “就算我死,也得拉个垫背的!”

    就这样,姐姐越疼吼得越高,父亲越听越来气,更是如同火上浇油一般,下手愈发狠辣。

    这样的情景在我的家中时常现场循环直播。

    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特别特别的害怕,要么站在旁边无助的哭,要么是躲在角落蜷缩着身子哭,要么是抱着父亲的大腿,拼命的拉着他,边哭边吼:“爸爸别打了,别打了……”

    此时此刻唯有哭才能缓解我的心中的恐惧。

    母亲却在拼命的护着姐姐。尽量让那些拳打脚踢落在自己的身上。

    许多年后才知道,不单单是我,母亲、姐姐和我一样,只要听到父亲的声音,便不由得全身打颤,浑身哆嗦,甚至连心都在颤抖。也许这就是在父亲长期威慑下产生的心理疾病,出现的闻风丧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症状。

    作为当事人的姐姐,早已在心中埋下了离家的种子。正如已隔十几年后,偶然在姐姐十二三岁时的日记中看到她这样的描述:

    “今天母亲为了保护我又挨了那个魔鬼的毒打,这个星期的第三次!一道,两道,三道……我的身上已经留下了那个该死的鸡毛掸子十七道深深的鞭痕,母亲应该更多吧?对不起,妈妈,让您受委屈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快点长大,长大以后就可以逃离这个没有温暖,没有亲情,充满恐惧,充满暴力,让人心惊胆战的家庭。不管去哪里,随便去哪里都好,只要离开。离开就是获得了重生。都说家里是避风的港湾,我的港湾在哪里?依靠又在哪里?他不是我的父亲,他是魔鬼,给我带来的唯有深入骨髓的恨。”

    伴随着姐姐的长大,在姐姐16年的家庭生活当中,家庭暴力的生活10年以上,甚至更多。在16岁外出打工后,春节回家探亲也不免爆发一场惊世骇俗的家庭战争。

    直到姐姐生了孩子,坐月子期间因为替母亲出头,经历了父亲最后一次家暴。

    眼看着被父亲砸了个稀巴烂的婚房之后,姐姐伤心极了,伤心透了,放声痛哭了一整天。即便如此,也无法将父亲“铁石心肠”的心融化一丝一毫。

    临别之时,父亲为了发泄自己的还未消除的怒火,还将姐姐家里的防盗门砸了个稀巴烂,零件掉了满地……

    迫于无奈,也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维持婚姻,姐姐最终下定决心,彻底和他断绝了联系。接着,便搬离了之前住的地方,不想见他,也不愿意见他,不愿意见这个,让他深恶痛绝的父亲。

    但,“坐月子”期间落下的诸如心绞痛、偏头痛等后遗症,还有那个被砸碎了的家,成为了究其一生都无法抹去的痛苦回忆。

    古语有云,“棍棒之下出孝子”,真的如此吗?

    不见得。

    用姐姐的话讲:“不见面才是最好的归宿。”

    对于父亲来讲,一家四口当中,姐姐是第一个被他自己打散了的家人。

    不过,绝不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