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情小说网 www.mqxs.cc,最快更新李画桐单身日记最新章节!
成年的李画桐,常常被朋友称为小资女人。李画桐认为这主要源自于那个文艺小女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小桐喜欢上了读书,同时也喜欢上了文字。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缘由,那一定是因为读小学时遇到那个特别的语文老师。记得那是一个还很年轻的男老师,应该没有结婚,大约二十多岁,中等个儿,身材匀称,最大的特点就是跟别人说话总是会莫名其妙的脸红。那时候大约是1977年左右,农村的小学很简陋,那种很粗糙瓦房做教室,常常是听着老师上课,一抬头便可看见一条细细的蛇在房梁上游走,忍不住一声尖叫,老师同学们都乱起来,不一会,就找来了长长的树杆儿,一群人追那条惹事的倒霉小蛇,一会东,一会西,伴随着尖叫声,欢乐的喧嚣一浪高过一浪。即使就是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小学语文老师一有机会就给我们读一些童话故事和文学作品。隐约记得,有一个阴雨天,语文老师给我们读《海的女儿》,小桐趴在书桌上,眼睛不敢眨一下,静静地听着,心里在惊叹,世界上竟然有这么美好的事情,这是一个多美的故事啊!听完了觉得还不够,跑去找老师,请求把它作为板报的内容,第二天便全文抄写到了教室外边的黑板上。
那个时候的农村,没有电视手机电脑这些东西,唯一能让人娱乐的就是收音机了,对小桐来说,能静静躺在床上,听长篇小说广播就是最大的享受了。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牛虻》,男播音员的声音很好听,小说的内容引人入胜,让人无限遐想。这可谓是课余时间最好的时刻了。
当然,喜欢文字会让小桐很敏感,不只是背后在小本本偷偷写一些文字或者小诗,还偶尔会因为出口成诗,得到老师和家里大人的夸奖。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父亲知道我爱看书,也知道我在悄悄写小文字。有一天,大家在屋子里做活,闲暇时候,父亲忽然笑着对我说,你看墙上有一副画,你能看着这幅画作一首诗吗?那是一幅农村家里常见得贴画,一个美丽的女子,穿着白色的纱裙,飘飘如仙子,头却微微上扬,眼睛看着远处,似乎是在唱歌。我几乎没有犹豫,张口便来:墙上画着一姑娘,身穿美丽纱衣裳,若要问她干什么,仰起脖子亮美腔。然后很得意看着父亲,父亲哈哈大笑。那是我和父亲之间难得的温馨时刻。每每想起来,都有想要流泪的感觉。
小桐成为文艺小女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喜欢读书。关于读书,从小到大,似乎观念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小学的时候,很喜欢看《李自成》和《敌后武工队》之类的书,那时候的农村,还没有很多电影可看,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电视剧,甚至连电视机都没有。看电影是在村子里的一片空地上,墙上挂上白幕,放映员一个村一个村挨着去给大家放带子。有时候,也会跑很远的路去部队上看。能看到的书非常有限,是从朋友同学那里传阅来的,已经揉搓的不成样子了。因为太少,太难得,所以很珍贵。因此一本书,只要到手,通宵达旦,不看完不会放下。书很少,关于爱情的书更少,偶尔遇到一本诸如《白发魔女传》这样武侠小说,大家都觉得很稀奇,熬夜看不说,往往要看上几遍,才肯传给别人。书给了别人,书里的情节却留在了脑子里,很长时间回不过神来。一直在回味,似乎耳边一直在响着白发魔女撕心裂肺的呼唤“一行,一行、、、、”。心里在想:那个武侠高手卓一行,真的有那么大的魅力吗?就因为他的背叛,让一个美丽的女子一夜之间白发千丈?这样的爱情太惊魂了,有点可怕。
初中的时候,到了镇上读书,接触到的书稍多了一些,也开始偷偷自己写一点小东西,比如四句组成的一首押韵诗,抑或是不再单纯追求押韵的散文诗,或者完全是描写心情的日记。写好以后,藏在枕头下面,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读读,觉得那里不好了,就再改一改。那时候,精神食粮贫乏,读书和写文字,对我来讲,已经是很奢侈了。就在那段时间,发生了一件事,到现在还是未能破解的谜案。记忆中,当时我正在写了一首长一些的散文诗,以发泄我心中年少时候常有的郁闷以及没法释放引发的怨愤。我写着改着,每改一遍,我都会重新抄写一遍,然后在枕头下藏好。可是,有一天晚上,我翻开写诗的本子后,发现有人在帮我改诗,改得并不多,但是很明显,一眼就能看出来。会是谁呢?我迷惑了很久,不可能是小弟,他太小,不会懂诗。不会是母亲,她忙得像只**,别说诗,连我她都懒得管。不会是父亲,因为父亲的字写得太好了,正宗的楷体字,我望尘莫及。于是,嫌疑人就剩下两个,姐和哥,到底是哪一个呢?都像又都不像。没有人问,也没有人主动提起,就这样到今天,成了一件悬案,也成了我心中悄悄藏着的一个小小的美丽故事。
到镇上读书后,母亲忽然发现,我还是可造之才,就开始督促我的学习了。从此,周末回家,不管其他人再表示不满,母亲坚持不让我去地里干农活,把我留在家里读书学习。我却很没出息,常常会藏一本书在桌子的抽屉里,听着他们去地里了,或者母亲关上了我的房门出去忙活了,就轻轻拉开抽屉,偷偷看书了。一旦听到他们回来了或者母亲开门的声音,赶紧合上书,推回抽屉,拿起桌上的英语课本,装模作样的背单词。遇到好书情节过于吸引人,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会被母亲发现,难免被责骂几句。然而,母亲的坚持,并没有让我如愿考上那时候很热的小中专,只能进高中去走那个千军万马要过的且无数人已经阵亡的独木桥了。那时候,不知道前途在哪里,迷茫的我饥不择食,即使拿到一本很枯燥的书,也会如饥似渴的读完它。路遥的书、高尔基的小说、《***的葬礼》《平凡的世界》以及武侠小说冰川天女传等等都成了我的精神食粮。到现在,我还常常想起路遥那些任性的语句:孙少平不愧是孙少平、、、、、、、;到现在,遇到特别的激愤的时刻,我还常常想要吟诵高尔基《海燕》里的句子: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念了大学,能够读到的书一下子多了起来,有点目不暇给的感觉。正经课本倒没有怎么用心,闲书看了不少,其中外国的名著偏多。喜欢的有《简爱》、《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飘》等,现在想想大多是言情类的。同时,又很偏爱那个叫三毛的女作家,看了她的《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窗外》等,几乎能找到的她的书都去认真的用心地看,真心的喜欢那个女孩。那时候看电影的机会也多起来,自己的大学时常放电影,也有跑去较近的外院和陕师大去看的,像《魂断蓝桥》、《飘》、《罗马假日》等等,或者宿舍几个姐妹跑到录像厅去看林青霞和林凤娇的录像,似乎都是关于爱情的。大约那个年龄的女孩子都想从这些文艺作品里去了解爱情吧。
后来上班,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书了,尽管只有两百多元工资,却一股脑把喜欢的那些书全搬回了家。《战争与和平》、《百年孤独》、《老人与海》等等。结婚的时候,他送我的唯一礼物是《莎士比亚全集》,我却看了一本后没有再去动它们了。再后来,有了孩子,生活发生变故,一切都变了模样,能慰藉心灵也只有书和这些文字了。张爱玲的书虽然世故冷漠,却不失真实,让人更能看清楚爱情和婚姻的真相。包括她和胡兰成的爱情故事,给天下女人以警示。没有灵魂的生存,维持生计成为首要的事情。书架上除了维持生计的专业类书籍又多了些鸡汤类和励志类的书籍,但要真的去问都是些什么书,还真说不上来。
熬到孩子念大学,又有时间心思和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加上经济上宽松了不少,网上购书渐渐成了习惯。喜欢的书,一开封便开始读,熬通宵也不在所不惜。而有些则放在书架上已经记不起来了。比如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圆舞》、《喜宝》、《人淡如菊》、《玫瑰的故事》等,严歌苓的小说《小姨多鹤》等,也是看得很快的。基本是两天一本书的速度看完的。另外一些热销的小说,也看一些,如《致青春》《我还在原地》等,主要因为看电影实在不过瘾,电视剧又拍得太烂的缘故。
说到电视剧,前几年,热衷于看韩剧,《大长今》、《商道》、《秋季恋歌》、《成均馆绯闻》、《原来是美男啊》、《对不起?我爱你》等,真的很好看,看一遍不过瘾再来一遍。有时候小资情调来了,连自己都觉得太矫情了。比如看《秋季恋歌》看了好几遍,每看一次,都会抑郁一阵子,后来真的不敢翻出来看了。不过这是特例。总之,韩剧,故事很好看,演员又漂亮,养眼又养心。
禁韩令之后,又回头看国剧了。
说起国剧,真的想吐槽几句。我时常会拿《甄嬛传》和《大长今》比较。《甄嬛传》是我喜欢的国剧,关于人物的塑造、服装以及场景、细节的关注,真的很精致的一部剧,可是这部剧的灵魂呢,它到底在倡导什么,反对什么,真心地,距离《大长今》太远了。这个我很不喜欢,比起甄嬛,我还是喜欢那个叫长今的女子。
玄幻剧流行,我独喜欢《花千骨》,看了至少三遍。关于人生、关于爱情、关于事业,花千骨都诠释得很好。再加上赵丽颖和霍建华这些男神女神精彩演出,看得我回肠荡气,久久迷恋其中不能自拔。
关于权谋剧,《琅琊榜》则是难得的好剧。整个剧情跌宕起伏,每一集都有**,每一句都有可看之处。胡歌的经典剧,我认为就是他了。唯一的不满就是靳东的造型实在不怎么样。王凯的戏则真心的好。
谍战剧里,我喜欢《伪装者》,三位男神真的好帅。胡歌、靳东、王凯,尤其在火车站枪战那一幕,真的很MAN呢。演员们很卖力,剧迷们很给力,成绩不俗。
至于抗战神剧,除了《亮剑》,看的实在不多,没有发言权。
在现代社会,最大的好处,看完了剧不过瘾,还可以翻出来原著小说仔细看。现代社会就是好啊,精神食粮好丰富,可以各取所爱!
说起一辈子的最爱,如果实在找不到,那就是书吧!
喜欢读书,书本为小桐打开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就像交到了很多朋友,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人类,有动物,有活着的,也有死去的鬼魂,有地球上的,也有地球之外的,真的很奇妙。同时,一发不可收拾,小桐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文字。在小桐心里,文字就是朋友,开心的时候,可以跟它分享快乐。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向他倾诉心事。愤怒的时候,可以用它去狠狠地骂娘。思念的时候,可以用它倾泻感情,让自己释放。小桐有写日记的习惯,文字就像是最亲近朋友,能听懂小桐的喜怒哀乐,更像不离不弃的亲人,一直默默陪伴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