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相国黑历史考

大魏左将军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魔情小说网 www.mqxs.cc,最快更新三国将军本纪最新章节!

    首先,我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董卓的真正的黑材料大都集中在初平元年(192年)关东反董联军起事之后。可是史书上都有意无意的把这些黑材料放在初平元年(192年)之前,形成“董卓暴政→义军起事”这样的逻辑关系。

    可惜的是很多写三国的人不习惯思考,将这样的逻辑关系全盘接受下来。

    其实,很多细节根本就经不起推敲,本节我就将董卓的黑材料分类整理,看看其中有多少水分。

    【滥杀】

    第一件事:二月社事件。简而略之:董卓派兵去阳城县(阳城县属豫州颍川郡),当时本地人正在举办“二月社”庆祝集会,士兵们围攻在场的百姓,男的杀掉,女的掳走,掠走财物;返回雒阳后,对外宣称是讨伐叛军得胜归来。

    陈志《董卓传》:(董卓)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

    很多前辈写这件事,都是顺着陈志《董卓传》的顺序写,将此事写成“当权之后,反董联军起事之前”的事。其实,大家稍微追问一下,“二月社”是什么时间举行,答案就明了了。

    二月社,又称春社,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汉朝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不管具体是哪天,都是在二月举行,这也就是“二月社”称呼的由来。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立春后五戊为春社。

    我们都知道:反董联军起事就是在本年正月,那么“二月社事件”其实就是董卓打着讨伐颍川郡叛军的旗号展开的一次军事行动,当然结果变成了一场对当地老百姓的残忍屠杀。对于这次军事行动,《董卓别传》解释说,董卓想以此立威。

    《太平御览·卷364》引《董卓别传》:(董)卓知所为不得远近,意欲以力服之。

    此后,董卓派出徐荣等将领对反董联军先后展开三次军事行动,俘虏了一些反董联军的官员和士兵,董卓在毕圭苑将战俘全数虐杀。

    范书《董卓传》:(董)卓所得义兵士卒,皆以布缠裹,倒立于地,热膏灌杀之。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献帝纪》:(董)卓获山东兵,以猪膏涂布十余匹,用缠其身,然后烧之,先从足起。

    《太平御览·卷645》引《英雄记》:董卓攻得李昊、张安毕圭苑中,生烹之。二人临入鼎,相谓曰:“不同日生,而同日烹。”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前往郿坞,在长安城横门外祖道【送别宴仪式。】之时,董卓将诱降的三百余名北地郡叛军士兵当场虐杀,在场的官员无不大惊失色,而董卓却饮食自若。这件事在陈志、袁纪、范书均有记载,但均未交代清楚这些可怜的俘虏是因为哪次军事行动被俘的。

    裴松之注:橫音光;赵一清曰:《三辅黄图》:长安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即“光门”也。

    【敛财】

    董卓到雒阳后,就放纵士兵去搜刮雒阳富户的钱财,导致雒阳城内人心惶惶,朝不保夕;随后在何太后与灵帝合葬之时(十月三日),董卓趁机开启文陵,又让人取走陪葬的珍贵财物。

    初平元年(190年)三月九日,董卓在雒阳放火焚烧宫殿、官府、民家,又让吕布去发掘许多皇帝的陵墓及公卿以下高官的坟墓,收集珍宝。

    范书《董卓传》: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董)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

    范书《董卓传》:(董)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陈志《董卓传》:(董卓)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

    这里做一个小小的校勘。按范书记载,“搜牢”发生在“何太后下葬”之前或同时,“何太后下葬”是在本年十月三日,此时,董卓还是太尉,在权势上并未完全掌控朝廷;十月七日,董卓甚至还以身体欠佳为由,请辞太尉。所以说,范晔把“搜牢”事放在十月,这是有疑问的。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续汉书》:(董)卓部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又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物;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

    ——这是司马彪记载董卓在迁都之时在雒阳的恶行,其中就提到了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物”。如此,“搜牢”事发生在迁都之时,是合乎情理的。

    综上所述:范晔误把董卓这些恶行(搜牢、掘墓)记载提前至中平六年(189年),实际上都应是初平元年(190年)三月,迁都之后才发生的事。

    董卓又毁坏市场交流流通的五铢钱,再加上雒阳及长安两地的铜人等各种铜制品,用来铸造小钱。这种小钱制作非常粗糙,甚至没有轮廓和文字,百姓都不愿意使用,最终导致市场紊乱,物价飞涨。

    不管怎么说,董卓对财物的贪婪达到极致,他在郿坞里囤积了大量金银、各种奇珍异宝堆积如山,不可胜数。

    秦始皇铸十二个铜人,立于长安,被董卓毁掉十个;雒阳铜人为灵帝所铸。

    陈志《董卓传》:(董卓)悉椎破铜人、锺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坞中金有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珠玉锦绮奇玩杂物皆山崇阜积,不可知数。

    【好色】

    董卓的好色记载也不绝于史书。在本节先简单介绍一下董卓的家庭情况。

    董卓的年龄史书上并未记载,推其死时约60岁左右总是可以的(其母终年九十余岁,董卓为次子)。在董卓掌权时,史书上并未提及他有儿子,他重用的亲属无非弟弟董旻,兄长之子董璜,女婿牛辅三人而已。

    陈志《董卓传》:(董)卓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

    初平元年(190年),他还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疑为“同岁举”)。”,可见董卓的儿子是早逝了的,只不过未在青史留名。

    而董卓的儿子又是生育了一儿一女的,女儿叫董白,初平二年(191年)时,尚未成年;儿子名不详,同年有七岁(虚岁)。以七岁反推(191-6=185),可见董卓之子大约是在中平二年(185年)之后逝世的。

    陈志《司马朗传》:(董)卓谓(司马)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孙女名白,时尚未笄。

    《太平御览·卷356》引《董卓别传》:(董)卓孙年七岁,爱以为己子。

    董卓对孙子、孙女(董白)十分疼爱,给他们封侯。

    董卓中年丧子,固然悲剧,他在这两年中亦“老当益壮”,又与侍妾生了个儿子,同样封侯。

    范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侍妾怀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

    关于董卓好色的记载,约有两处,一处为概述,陈寿说董卓“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具体哪几位公主落入董卓魔掌,史书未有明文。按照年龄推算,以范书《皇后纪下》所载公主明细,大概有四人:桓帝(刘志)之女三人,灵帝(刘宏)之女一人。

    另一处记载来自于范书《列女传》(原始记载可能为皇甫谧的《列女传》)。故事说皇甫规有位年轻的后妻(未留姓名),知书达理,董卓对她垂涎已久。董卓担任相国后,便派人去皇甫规家去迎娶这位美女,而美女则亲自到董卓相国府门口跪拜请求解除婚约,董卓不肯,便让家奴们持刀上前威胁,美女见事情没有转机,就选择了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最终被当场活活打死。

    范书《列女传》:安定皇甫规妻者,不知何氏女也。规初丧室家,后更娶之。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及规卒时,妻年犹盛,而容色美。后董卓为相国,承其名,娉以軿辎百乘,马二十匹,奴婢钱帛充路。妻乃轻服诣卓门,跪自陈请,辞甚酸怆。卓使傅奴侍者悉拔刀围之,而谓曰:“孤之威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妻知不免,乃立骂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妾之先人,清德奕世。皇甫氏文武上才,为汉忠臣。君亲非其趣使走吏乎?敢欲行非礼于尔君夫人邪!”卓乃引车庭中,以其头县軶,鞭扑交下。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后人图画,号曰“礼宗”云。

    这个故事在彰显皇甫规之妻的贞节刚烈之外,顺带刻画出了董卓这个荒淫的老色鬼形象。

    当然,在《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之下,大家肯定忘不了“貂蝉”的存在。

    在史书里,这位让董卓与吕布反目的女人只是董卓的一名侍婢而已,至于“貂蝉”的渊源由来,这里就不阐述了。

    陈志《吕布传》:(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

    【酷政】

    董卓还有随意杀害朝廷官员的行为。例如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在担任相国后(十一月一日之后),董卓为了立威,看到侍御史扰龙宗汇报工作时未解除佩剑,便借题发挥,将其活活打死,此事震动雒阳。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欲震威,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不解剑,立挝杀之,京师震动。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执意迁都,将反对迁都的幕僚伍琼、周毖杀害;三月,又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灭门泄愤。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为了应对天象,诬杀了卫尉张温。

    董卓对百姓也是残酷暴虐。

    陈志《董卓传》:法令苛酷,爱憎淫刑,更相被诬,冤死者千数。百姓嗷嗷,道路以目。

    范书《董卓传》: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魏书》则详细记载了酷政的内容:董卓让司隶校尉刘嚣抓捕“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之人,统统以“死刑+没收全部财产”的方式惩办,结果引发大量的冤案。也正因为如此,董卓死时,长安百姓载歌载舞出来庆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魏书》:(董)卓使司隶校尉刘嚣籍吏民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有应此者皆身诛,财物没官。于是爱憎互起,民多冤死。

    俗话说: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当然此时的人并不知道秦桧是谁)。虽然董卓的酷政不得人心,但仍然有忠心于他的人。例如吕布刺董时,太师府主簿田景和另一名仆人勇敢的上前抱住董卓的尸体,挡住吕布等人的兵器,于是也一并遇害。

    此后,还有一位因董卓而死的人,他便是蔡邕。

    蔡邕此人,为当世大儒,人生也曾大起大落。在灵帝(刘宏)执政时期,他因为太傅胡广的门生而得到灵帝宠信,多次参与问政对策。

    光和元年(178年),“金商门应对”时,蔡邕的奏章被宦官泄露出去,引发对蔡氏不满的大臣群起而攻之,刘宏为了平息争端,便判蔡邕有罪,将其贬出朝廷。自此,蔡邕流落民间长达十余年,直至刘宏死后,也未得到平反。

    此后,对于蔡邕来说,能带他重回人生巅峰的人就是董卓了。董卓非常看重蔡邕的才学和名望,加倍厚待;每次举办宴会时,董卓都会指派蔡邕弹琴、主持宴会礼仪。

    范书《蔡邕传》:(董)卓重(蔡)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

    初平二年(191年)二月,大概是董卓以孟津之战得胜的缘故,他把“相国”的名头换成了“太师”;

    四月,董卓入长安,排场非常大,文武百官在路边迎接,董卓乘坐的车子使用“金华青盖”,当时的人称此车为“竿摩车”,是说董卓这样的乘车标准已经接近皇帝了。

    董卓还宣布朝廷基层官员都先要到太师府汇报工作,先由董卓过目,再决定是否施行。

    范书《董卓传》:百官迎路拜揖,(董)卓遂僭拟车服,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时人号“竿摩车”,言其服饰近天子也。

    范书《蔡邕传》李贤注引《续汉志》:乘舆大驾,公卿奉引,皇太子、皇子皆安车:朱轮、青盖、金华、爪画轓。

    《袁纪·卷26》:(董卓)呼召三台、尚书以下,皆诣卓府启事,然后得行。

    此后,太师府的马屁团队甚至提议让董卓配用“尚父”这个称号(此前“尚父”是周武王尊称姜尚的称号)。董卓非常信任蔡邕,便去找蔡邕商议,蔡邕说:“等太师您打败关东联军后,带着皇帝返回雒阳,再用此称号也不迟。”董卓听从,于是作罢。

    范书《蔡邕传》:董卓宾客、部曲议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卓谋之于邕,邕曰:“太公辅周,受命翦商,故特为其号。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宜须关东平定,车驾还反旧京,然后议之。”卓从其言。

    六月份,长安周围发生地震,蔡邕又对董卓说:“这是因为太师您享受的礼仪级别踰制(高于身份待遇)了”,于是,董卓将“金华青盖”车改乘“皂盖车”(二千石官员用车)。

    范书《蔡邕传》:(初平)二年六月,地震,(董)卓以问(蔡)邕。邕对曰:“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踰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远近以为非宜。”(董)卓于是改乘“皂盖车”。

    范书《蔡邕传》李贤注引《续汉志》: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皂盖,朱两轓。

    综合看来,蔡邕是有心帮助匡正董卓的种种乱政行为,但是董卓多有违背,蔡邕也埋怨董卓很少听从自己的意见;蔡邕甚至还有逃出长安返回老家(兖州陈留郡圉县)的想法,但被从弟蔡谷劝住了。

    范书《蔡邕传》:(蔡)邕亦每存匡益,然(董)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

    董卓死后,蔡邕因为当着司徒王允的面不经意的叹了口气,呈现悲伤的表情,结果招来王允的问罪,引来杀身之祸。

    范书《蔡邕传》:(蔡邕)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