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脱贫

开云种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魔情小说网 www.mqxs.cc,最快更新娱乐圈探花[古穿今]最新章节!

    陶清风道:“我来之前看过剧本的大纲, 塘瀚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脱贫,剧本上面说, 是走‘集体化产业分工’的道路。虽然我还没有理解得太透彻。”

    丽莎那边给陶清风的剧本是片段稿和大纲, 正式剧本还在最后打磨阶段。陶清风从已经看过的剧本里, 得知在影片中,塘瀚村脱贫致富的路线是“集体化产业分工”的“联合”路线。他看得似懂非懂, 若有所悟。

    康学英赞许点头道:“看来做了功课,不过这是一个深刻的命题,也不是那么容易想得透。可以看了剧本后再体会一下。毕竟你演的是村支书的儿子,念完大学准备回村建设家园……”

    《远山深土》的剧本,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事实上塘瀚村的发展,是村支书从头操心到尾,他也并没有一个念大学回家的儿子。但是文艺创作要有虚构成分,又要结合当下观众的口味,主角就设定为年轻虚构的“农二代”, 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希望能引起新一辈人更多共鸣, 把这种变化发展的理念传递下去。

    陶清风关心问道:“请问剧本什么时候能完成呢?我想早一点看。”

    康学英道:“很快了。这几天你先增加些感性认识——那儿住得下去吗?”

    陶清风笑了笑:“没关系,我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原身与本身,古代与现代,南山与海箕村,两世都从最贫瘠的地方走出来。这也使得陶清风私心中,对塘瀚村脱贫致富的发展历程更感到好奇了。

    除此之外, 陶清风还有不少问题。

    “请问康导, 女主的演员是谁呢?”

    《远山深土》的女主角是一个叫古菊的寡妇, 二十八岁,丈夫三年前因为疾病死去了,家里留下来四个儿女,最小的才三岁,最大的不到十岁。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还欠了几万块的债。家里只有一亩地无法维生。古菊没有改嫁,种了那亩薄田,去附近建筑地上做小工。

    这个女主的人设说有原型也有,说没有也没有。说有是,因为塘瀚村真有这样情况极端困难的寡妇。说没有是因为这并不是个例,带着贫困村的普遍性。

    古菊对男主角,年轻的回乡大学生,也就是陶清风饰演男一号赵晖萌发了爱意,然而且不说她是个带着四个拖油瓶的寡妇,还比赵晖大五岁。这在农村都是极为忌讳的事。极端的生活已经压得她不敢奢求任何眷恋,偷偷在夜里掉眼泪,不明白生活已经这样艰难,为何还要让她喜欢不该喜欢的人。

    直到“集体化”建设过程中,塘瀚村成立了建筑工程队,古菊能在里面做搅拌水泥的稳定工作,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到处打小工,每年有了稳定的年收入。也受到了“精准扶贫”的帮扶,建起了一家够四个孩子住的水泥大房子。她才摆脱了赤贫,敢于去追求爱情。最终男主角也爱上了她的勤奋、责任、坚韧和对生活长久的热爱。

    陶清风觉得,扮演古菊这个情绪层次复杂、经历丰富、人生境遇变化起落的角色,对演技要求很高。

    康学英说:“你可能没听过,并不是正规科班出来的,也没太演过主角,不过……”

    陶清风看着对方一脸“快来问我”的表情,接过话头道:“不过,她一定有过人之处,才能被康导挑上。”

    “我怎么觉得你也间接在夸你自己?”康学英笑道:“没错,虽然她没怎么在主角栏署名。但她‘演过’的主角可不少。她叫做翟艳,以前是个替身。我考察过,其实她的演技很好。”

    陶清风情不自禁笑了起来:“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觉得翟老师不错。”

    “你认识她?”康学英挑眉问。

    “她给我替过身。”陶清风那时候还问翟艳,既然喜欢琢磨表演,为什么不入行。对方很无奈告诉他,她不算特别漂亮,很难进圈。当时陶清风还为她惋惜过。

    幸好这个剧本,古菊的演员就不能找那种太漂亮的。倒是成全了。

    陶清风又忍不住道:“康导,您选角的方式……我觉得真特别。”

    任用担纲男女主角的方式非常大胆。康学英露出了非常耿直的无奈神色:“这个投资数目……我也请不到更好的了。而且我也不是什么‘大导演’。”说后一句话时,她眼中一闪而过的黯然之色没有被陶清风漏过。

    这个剧给陶清风开的片酬是正常价格,六百万。但后来听丽莎说这部电视剧投资只有六千万,比当初拉到了全投资的《乾侠东君魔女》还少一些。虽然现代乡土剧可以省很多后期特效钱,但在实地取景支付给工作人员、设备运输和保管的费用,比影视城里更贵且麻烦。所以这个投资数目也是很紧巴巴了。

    陶清风安慰道:“名气并不代表一切——就拿倪廷来说,虽然他拿过最佳新人导演奖,这次在和他相处过程中,我看到他为了自己的权威而对夏星痕使的小动作,最后也毁了那部剧,也不算什么好东西。”

    康学英嘲讽笑了笑:“他是‘导演协会’的少壮新锐,践行协会那些无聊的‘立威三把火’传统,整得跟运动似的。我向来都不喜欢。哪怕我混得没他好,但我在选演员时,可不会把心思花到那些如何让演员乖乖听话上面,什么编辑和导演的拉锯理念……那些都是协会高位,吃饱了撑的闲太君们一天到晚无聊,才琢磨出来的。我们导戏一天都导得累死了,真是受不了他们。”

    陶清风很认可她的理念,又问:“翟艳老师也要来村里体验吗?”

    “嗯,她也答应过来了,大概过两天会到。”康学英道,“我还给村支书说好,村里有几家寡妇的小崽子。她大概是要切身感受一下照顾熊孩子滋味的。”

    陶清风重新回房间休息之后,给严澹发了自己的位置,说了基本情况。严澹伤愈出院不久,本来想找机会多和陶清风待在一起,结果陶清风必须为了工作离开很长一段时间。严澹就依依不舍,让陶清风到地方后也要天天联络。

    真奇怪,以前陶清风和严澹互发消息都是研究学术问题,可是说了心意之后,两人微信每天发几十条,却全都是非常重复琐碎日常的东西,他们却乐此不疲。三餐吃什么一天事无巨细做什么……就好像虽然对方不在身边,也要如见眼前似的。陶清风经常睡前和严澹发一大堆微信,发着发着就秒睡了。

    陶清风半夜睡得迷迷糊糊,忽然感觉抱到了一个软软的东西,他迷蒙着双眼,隐约看到严澹在他怀里靠着。陶清风觉得自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朝他笑了笑,低喃着:“你怎么来了?”

    “特别想你。”严澹在他怀里黏黏糊糊蹭了一会儿,和陶清风交换了一个悠长的吻,又说:“好了,我该回去了……”

    陶清风以为是做梦,也没多想。等他白天醒来时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虽然床上就他自己一个人,但是床头搁着一件严澹的外套。

    陶清风吓得马上给严澹打电话,惊骇道:“昨晚你真的来了?你现在哪里?”

    “有课,回去了。在路上。”严澹温柔在电话那头说:“我过两天再来。”

    陶清风查着那个交通路线,想着严澹大半夜还得走过村口那些泥泞的道路??只是为了半夜来搂着他亲昵温存一会儿,然后天不亮又走了??

    陶清风赶紧说:“你别这样,太折腾了。你得换多少交通方式——”

    “一种啊,家里的直升机。”严澹特别无辜地说。“恰好附近有个特别合适的停处……”

    陶清风闭嘴惊艳,当自己什么都没说。

    话虽如此,第二天康学英带陶清风出来调研时,皱眉问他:“你脖子上怎么被蚊子叮咬了那么多包?”

    陶清风一点都不觉得蚊子包的痒,这里没有穿衣镜,他摸出手机镜面一照,脖子上真的草莓点点。陶清风赶紧把严澹留下来的外套穿上拉好扣子,非常不好意思:“真是好厉害的蚊子……”

    回头陶清风给严澹发微信无奈说:“你有时间把我脖子弄成这样子,还不如叫醒我,聊聊天也好啊。”

    严澹笑着回说:“好好好,都听你的。”

    虽然严澹内心想的是:盖棉被纯聊天这种事,聊起来估计陶清风一来休息不好,二来擦了些别的火出来收不住怎么办。他也很无奈,昨晚上搂着陶清风时,差点想不管不顾把他抱上直升机,飞到他家哪个没人的度假小岛上面去,什么人都不打扰,什么正事都不干,就每日教陶清风周公之礼到底是什么。

    忍了又忍,才忍住。

    不过严澹现在也还没有放弃这个念头,愿望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

    和康学英这一路调研,陶清风了解到关于剧、关于农村更多的情况:这部片子的原型文本,是纪实文学书目《塘瀚之路》。这本书,是康学英一个在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朋友推荐给她看的,看了之后让她深有感触。这部片子的筹拍,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虽然这种支持更多体现在审核通道上,投资拉得并不是特别多。但也足够康学英筹起基本的班底,满怀动力去做这部剧。

    不过这一路上,陶清风也思索着更多的疑惑:“我记得上世纪走市场经济,集体合作社模式是已经被淘汰了的。不吃大锅饭,个体经营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今非昔比。”康学英淡淡道:“这样子来解释吧,没有人捆住农民的手脚了。农民的很多选择是进城打工,留守老人和小孩在村里。他们的确去拼搏奋斗了,但有没有靠打工富裕起来呢?”

    陶清风诚实道:“我并不太清楚这后面的数字。”

    康学英反问:“那你清不清楚,为什么农民要选择进城打工?”

    陶清风沉吟道:“我想是因为,即便打工很辛苦,但是收入还是比种地要高。”

    “是。就拿塘瀚村为例,这个村辖十个自然村。登记人口约三千人,土地面积约两千亩。也就是说大约一户人家能分到一两亩地。一亩地能产多少作物呢?如果精耕细作,拿辣椒这种作物来说,可以年产三四千斤。折算成市价约三四千元。这就是农民的全部年收入了。还是在他们非常勤劳,收成也没受到天时影响,老天爷赏饭吃的情况下。几千元维持生活,又要照顾老人孩子,基本不可能有什么结余。”

    光靠个人单打独斗的种田,也摆脱不了贫困。何况就算解决了吃饭问题,其他的,穿衣看病养孩子上学都需要用钱,钱从哪里来?这才是很多农民不得不去打工的原因。

    康学英对陶清风继续说:“而农民如果出门打工,有的运气好,年底还可以带几千元回家。可是这也远远不能让他们富裕起来。有句话叫做‘一|夜跨过温饱线,三十未进富裕门’。”

    陶清风回想着剧本上,一开始赵晖刚大学毕业时,也是不愿意回村的。他在大城市找工作,但是要租房、要吃饭、要面对大城市种种消费诱|惑……半年下来,他只存了一千多元,深深意识到“这样不行”。

    穷则思变,是剧本的核心之一。

    陶清风边跟着康学英,在村里田坎附近走动散心,他眼中所见,田地中作物斑杂,各家人种的不一样,有人田地种得齐整,有的甚至荒芜。

    陶清风这时候就恍然理解了一点大纲里对于“集体化产业分工”的理解,说了一个之前一直不太懂的词:“规模经营。”

    “对。”康学英说:“把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

    陶清风又想了想,道:“所以需要有生产队。”

    而且塘瀚村还把外出打工的人召集起来,搞建筑跑运输的多,成立了建筑支队、运输支队。以前每家每户都需要挑着菜,走几小时去城里贩卖,现在一辆大车就可以拉走。而且还可以统一被城里大饭店、学校等承包。稳定贩卖、价格实惠……

    生产队、建筑队、运输队,这就是所谓的“产业集体化”。每个支队都以“企业化”管理来包装,走公司流程,有生产经营目标和盈利要求。和从前的供销合作社不同,那时候大家吃大锅饭,而现在则是大家发工资。目的是为了把力量拧在一起。

    陶清风隐约觉得,有一条逐渐清晰的路,在眼前展开,虽然背后一定还有更深层的东西,等待着他去挖掘……

    康学英看他逐渐领悟的样子,道:“我那个在新闻广电总署的朋友说,他看到了那本纪实的《塘瀚道路》,不敢不推荐。而我看到了这个本子,则不敢不拍。华国农业人口超过三分之二,华国粮食红线必须坚守。这世上有些事情,是你看到了就知道,不能不做,也不敢不去做的。”